顯示具有 震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震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9月30日 星期三

震波治療之足底筋膜炎

震波治療之足底筋膜炎

一覺醒來卻無法下床踩地該怎麼辦?一踩地足跟痛得不得了該怎麼辦?試了打針、吃藥或其他保守療法都無顯著改善的痼疾、頑固性足底筋膜炎該怎麼辦??根據新進的一篇治療型統合分析結果來看,當使用傳統治療來治療頑固性足底筋膜炎失敗後,體外骨震波治療(ESWT)這個非外科手術、保守性治療也許是另一個最佳選擇!!

原文綱要如下僅供參考:

Effectivenes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Without Local Anesthesia in Patients With Recalcitrant Plantar Fasciiti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目的:本統合分析的目的是研究體外骨震波治療(ESWT)在無局部麻醉下治療頑固性足底筋膜炎的療效。

方法:搜索Cochrane、EMBASE、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電子資料庫,時間設為2015年9月以後發表之文獻,針對沒有使用局部麻醉的體外骨震波治療與安慰劑治療於成人的足底筋膜炎的隨機對照試驗(RCT)研究進行比較研究。主要成效則是看以能在12周治療介入後能成功地將早晨第一步將疼痛視覺評分量表分數(VAS)從介入前的基線值降低60%,在日常活動期間將疼痛VAS評分從介入前的基線值減少60%,減少Roles and Maudsley評分量表(根據患者疼痛程度以及其對日常活動或運動之影響進行評估;分數範圍為1~4。1:可從事日常活動或運動且無疼痛;4: 疼痛使得無法從事日常活動或運動),減少整體腳跟疼痛,減少在使用壓力計後的疼痛。

結果:共有9篇研究納入統合分析。與安慰劑相比,體外骨震波治療顯著提高減少整體足跟疼痛的成功率,在早晨第一步和日常活動期間將疼痛(VAS評分)降低60%,將Roles和Maudsley評分改善為優良或良好,並減少平常及施加壓力計之後的足跟疼痛。

結論:體外骨震波治療似乎特別有效地減輕與頑固性足底筋膜炎相關的疼痛。當傳統治療失敗時應可考慮使用體外骨震波治療。

震波治療之觀念篇

 

震波治療之觀念篇

體外骨震波治療: 成功治療觀念篇

體外骨震波治療已被證明針對肌腱和其他肌肉骨骼系統疾病有效和安全的非侵入性治療選擇,已在許多高品質的臨床隨機控制實驗中被證實。在PEDro的文獻 資料庫中,主要的臨床隨機控制實驗是針對於足底筋膜病變、肩關節肌腱上的非鈣化性腱病和鈣化性腱炎,並且這些病症的研究文獻也獲得相當高的PEDro評分。

以足底筋膜炎為例子,簡述骨震波治療成功的條件:

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正確的診斷,這是治療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病人是否有明 確的晨起下床時劇痛,是足底筋膜炎指標性的症狀;細心檢查壓痛點、並以足底軟組織X光( 或MRI)來佐證。震波施打的劑量強度與次數是須視病人的年齡、症狀之久短、足底脂肪層有否萎縮、影像檢查之結果、筋膜呈現影像的變化等而定,進而決定劑量。再來,就是做出良好的定位且在治療過程要確保位置固定不跑掉;所以執行人員在治療過程必須很專注,而病人也須配合做出適當反應讓治療人員決定必要之調整。

治療的觀念是必須澄清的:

首先,骨震波治療並不是要把足跟的「骨刺」”打”掉。在X光一看到跟骨前下突有「骨刺」就說是罪魁禍首要“打”掉才會好,這似乎太便宜行事了。足底筋膜炎的病因一般認為是退化所造成。足底筋膜在接骨點的筋膜 (解剖學上其位置在"骨刺"的下層) 受傷後長時間得不到足夠的血液營養來協助復原,進而演變成退化( Angiofibroblastic degeneration )的表現;所以治療的策略是在於設法改善受傷部位的血液循環來使局部筋膜有機會痊癒(再生),才是真正的治本。

接骨點筋膜炎的治療原理:

骨震波所產生的高能量會在已纖維化的筋膜間質上“打”出眾多微細的空隙 ( Cavitation effect,腔室效應);提供給後續新生的微血管 有管道(空間)可以順利長進去 ( Neovasculari- zation effect,血管新生效應),藉此才能有再生的機會。這也是利用骨震波治療來改善或治療接骨點筋膜炎的治療原理。

所以務必先做正確診斷、嚴格篩選病人、適當的劑量與頻次、精確的定位、專注地施打,那治療的成功率自然就會高了。

五十肩案例分享

 

五十肩案例分享

Photo by Pixabay on Pexels.com

沾粘性肩關節囊炎是非常常見地的肩關節健康問題,又稱為“冰凍肩”或“五十肩”。這類患者常會經驗相當大的肩關節疼痛,進而使得關節活動受限。幸運的是,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體外震波(衝擊波)治療可以有效地緩解與改善這類症狀。

 舉個例子來說,在2016年,由研究人員Robert Donatelli和Ahmad Hussein進行臨床試驗。要來證實體外震波(衝擊波)治療是否可以減輕肩峰的症狀。
他們的研究方法是將所有參與研究的五十三位被診斷為沾粘性肩關節囊炎的受測者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組,實驗組接受了體外震波的治療為每週一次,共四次的治療。而控制組則接受了相同頻次的安慰劑治療(設備實際上並沒有傳送任何能量脈衝到受測者的身體)。同時,兩組也都被建議在家中執行的相關的物理治療運動訓練,並依研究人員指示來進行。

結果與分析:所有受測者接受研究之前、治療結束後和完成後140天的三次評估,發現實驗組的受測者大大地減輕了疼痛、功能及活動能力等病情
結論: 體外震波能提供有利的短期和長期成果,該療法為許多患者帶來了相當大的緩解。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它的治療效果遠優於運動與安慰劑組合且這種治療方法既有效又不可能造成任何傷害。

臨床實例
個案劉小姐因被診斷為右旋轉肌拉傷後造成冰凍肩,並於某大型醫院接受每週兩次的個別徒手治療(每次約三十分鐘的鬆動與拉筋活動)與儀器治療(短波、中頻干擾波與超音波)為期約四個月。前兩三個月在疼動有明顯改善,但在角度方面似有改善但不明顯,尤以伸手往後摸背這動作更是僅能碰到右髖關節處。經蔡仁傑物理治療師建議接受體外震波治療每週一次共六次,其間亦維持每週兩次的徒手治療(每次約十五分鐘的鬆動與五分鐘的自我拉筋活動)、運動治療(每次約十分鐘的肌力訓練)與儀器治療(熱療與電療)。前方活動功能完全恢復(無痛感),伸手往後摸背這動作恢復到能觸摸到對側肩頰骨內緣(活動範圍與左側相去不遠,僅有肌肉軟組織拉緊的酸痛感)。最後,在約兩個月(含每週一次的體外震波與搭配每週兩次的物理治療)的治療配合也算順利地解決這困擾劉小姐超過半年以上的“冰凍肩”。

營養、肌力與輔具健康金三角

歡迎來到維客優的網站,維客優 “WeCareYou Physical therapy & Health Promotion” 是維鎧物理治療的延伸將提供顧客物理治療與健康促進相關資訊,希望能維持顧客的健康在最優良狀態,為我們的顧客提供專業的技術、友善的環境和全心的服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