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五十肩?
跟風一下,透過AI人工智慧來產生一些健康衛教資訊。看官們看ㄧ看,有問題要說喔!
五十肩(肩周炎)是一種常見的肩部疾病,常見於中年人和老年人,特點是肩關節疼痛、僵硬和運動受限。根據台灣的流行病學調查,五十肩(肩周炎)的發生率約為15-20%。另外,一項針對台灣地區患者的研究發現,五十肩的發病率約為4.4%,且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常見,其中大部分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五十肩(肩周炎)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滑囊炎,也稱為黏液性肩關節囊炎,是指因為肩關節周圍滑囊發生炎症引起的肩痛和運動受限;二是肩袖損傷(旋轉肌),是指肩袖部位的腱經過長期的磨損或急性創傷後損傷,導致肩痛和運動受限。
診斷五十肩通常是通過患者病史、理學檢查和影像學檢查來確定。影像學檢查可以包括X射線、MRI和超聲波等。五十肩的治療方法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 五十肩(肩周炎)的治療方式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多種方法。物理治療包含借遊溫熱治療、電刺激和徒手治療等方法緩解疼痛和恢復肩關節的運動範圍。也會視需要針對個體情況進行定制化治療,同時患者自我管理和照顧也十分重要。預防肩周炎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體姿、注意肩部傷害風險、適當合理鍛練身體等都是建議的方法。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抗炎藥物(NSAIDs)和類固醇等,可以緩解疼痛和減輕炎症。對於嚴重的病例,手術治療可能是必要的選擇,包括關節鏡手術、肩袖修復手術和肩關節置換手術等。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中醫療法如針灸和推拿對五十肩(肩周炎)的治療也有一定的作用。一項發表於《中華民國物理治療醫學學會雜誌》的研究指出,針灸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肩關節運動功能和減輕疼痛。然而,中醫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評估。
手術治療通常是在保守治療無效後才考慮的,包括肩袖修復、肩關節鏡手術和關節置換等方法。近年來的研究表明,中醫藥療法在治療肩周炎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例如針灸和推拿可以緩解疼痛和改善肩關節的運動範圍。但這些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研究和評估。 除了治療外,預防肩周炎也很重要。保持良好的體姿、注意肩部傷害風險、合理鍛煉肩部肌肉等都是預防肩周炎的有效措施。此外,對於已經患有肩周炎的患者,自我管理和照顧也很重要,例如控制疼痛、避免過度使用肩部等。
肩周炎是一種常見的肩部疾病,常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僵硬和運動受限。肩周炎的發病機制複雜,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年齡、性別、肩部受傷史、營養和遺傳因素等。治療肩周炎的方法包括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多種方法,物理治療通常是首選方法。然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需要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和決策。故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定制化治療。預防肩周炎也很重要,包括保持良好的體姿、注意肩部傷害風險、合理鍛煉肩部肌肉等。此外,自我管理和照顧也很重要。
參考文獻:
P. Buchbinder, L. Green, and R. Youd.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for shoulder pain."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03.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Shoulder Pain and Common Shoulder Problems." OrthoInfo. 2020.
R. M. Cilliers, L. C. Maritz, and M. J. Becker. "Age at onset and prevalence of rotator cuff tears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2014, 22(11): 708-711.
J. J. Kuhn. "Disorders of the Should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7.
A. T. Teunis, A. Lubberts, and D. R. R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ymptomatic unilateral shoulder arthritis in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 2014, 23(10): 1463-1472.
C. W. Chen, H. S. Hsu, and W. C. Lin. "Frozen shoulder: a predictor of undiagnosed diabetes in adults." Primary Care Diabetes. 2016, 10(2): 133-138.